考過GRE的人都知道,類比的題型是用來測驗對於字義了解的程度,當你對字義本身所隱含的意義不甚了解時,無法選擇出正確的類比字彙。
以下這題2007年的GRE VERBAL考題,來考考大家的字彙能力。

KILOMETER:: DISTANCE
(A)hue:color
(B)compass:direction
(C)watt:unit
(D)pitch:volume
(E)pound:weight

公里::距離
(A)色相:顏色
(B)指南針:方向
(C)瓦特:單位
(D)音高:音量
(E)磅:重量

  此外,還有同義以及反義字的測驗,還有閱讀測驗,尤其是閱讀測驗,往往考題的內容是運用同義字來測驗,題目的文章當中某些段落所代表的意義,其中常見的方式是對相同主體的描述故意使用不同的字眼來描述,藉此來檢驗受測試者的語言及邏輯推理能力。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往往就是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展現顯示對於語言文字的操控能力,當然對於語言的操控語言之目的原本在於:當辨析較高深的知識學問時,需要更精確的運用語言來分別主體,並進行適當的論述。以科學學術論文為例,作者往往為了顯示自己在各方面的學問淵博,且不願因為用字貧乏,而對相同的事物,喜歡用不同的詞彙去表達相同的事物,而這是習慣性的問題。我在工作上常常要以大學教授、博士、碩士寫的論文為材料,整理成法律上的文件,往往就被這些自以為很有學問,用字遣詞前後不一的學者(可以理解這裡的學者的antecedent basis是啥嗎?)搞的一個頭兩個大,其實,對於受過類似訓練的我而言,要理解他們的邏輯,事實上並不難,也多虧了那幾年的訓練,讓我在消化那些論文時,可以說是相對的輕鬆。

  三四年前,我剛離開學術單位,尚未受過專利法律的訓練前,也是常常還帶有前述類似的問題,搞的我的核稿人受不了,但這讓我回想起當年面對核稿人的百般折磨,多半也是起因於他沒有能力理解那些字「文義雖未讀取」,但事實上已經落入實質意義的範圍內了,講白話一點是他的智商不夠高,沒有耐性理解我們專利業務的客戶所提供的資料,我也不可能逐字跟他解釋。但現在逐漸理解,該核稿人的智性若也屬於專利上所謂具有通常知識者的水平時,我的義務不就是讓那樣智力的人可以理解所述的主體的內容嗎?專利文件的撰寫本來就是給一般人看的,越少爭議越好,因此對於同一主體而言,會避免使用不同的字,可以確認的是:這是最笨也是對實際情況而言最有效率的作法。另一方面,對於專利範圍的用字是否必須完全與專利說明書內容一字不差的要求,又因各國的文化法律等等因素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想見的是,過去的我所必須面對的掙扎與磨練。

  除此之外,反差更大的是:對於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完全不需要如此嚴謹的文字運用。甚至,有時過分細分的語言操弄,反而會造成日常生活的困擾。我就有很多不好的經驗是起因於因為對於某些 人對特定詞語之運用過於草率而感到困擾甚至引起所引起的情緒反彈。那種智性訓練養成的習慣,非但沒帶來生活上的便利性,反而會與一般人之間造成隔閡。經歷過這些殘酷的訓練與挫折之後,我也體悟到必須選擇適當的原則來面對不同的身分與角色,而如何選擇適當的原則來面對不同的人、事、物,則需要超越智力的智慧。而現在的我,正努力成為有智慧的人,悠游於不同的角色之間。

 P.S.事實上智力發展是有上限的,所以現在只希望能長智慧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uance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